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近现代中国法律变革中的中西之辩(2)

来源:山西化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传统中国的法律文化和生活模式也发生过根本性的变革——周秦之变,加上朝代更迭,影响后世的法律文化和生活方式主要来自于前朝(今天的传统法律文

传统中国的法律文化和生活模式也发生过根本性的变革——周秦之变,加上朝代更迭,影响后世的法律文化和生活方式主要来自于前朝(今天的传统法律文化主要来源于清朝)。影响我们言行的传统法律文化主要是秦汉之后形成的。然而有趣的是,我们对传统法律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关注,更多的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尤其是孔子。2016年8月5日,我用“读秀”搜索中能最大化搜索的“知识”选项搜索“孔子”,搜得项条目;搜索“儒家”,搜得项条目;搜索“儒学”,搜得项条目。人们对孔子的关注远远高于儒家或儒学。我们所关注的“传统”与影响我们生活的“传统”是不同的(当然不是截然不同)。

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中国如此,欧美诸国也各是如此。西方的法治(法学)不是铁板一块,他们的法治(法学)也有很多是从世界其他地区学期借鉴的,古代如此,今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大胆地借鉴、学习他们的成果,有时直接采用“拿来主义”也并无不妥。因为当今世界不再是由各自相对孤立的国家或地区组成,既然如此,法治的全球统一也是大势所趋。我们没必要经常性的强调我们“独特性”的传统法律文化,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其中;我们更不需要担心所谓的“西化”问题,毕竟我们正在走向地球村。再者,人们不是复印机,能复制别人的言行、思想以及国家制度等。人都是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的,何况学者。

从上文法国宪法的历史也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也曾出现过“中化”的潮流,很多思想家都表达了对中国制度和文化的敬仰,如启蒙时期法国的伏尔泰和德国的莱布尼茨。但是目前还没看到有西方历史上或当代的执政者、学者曾担心过“中化”(或“全盘中化”)或者说失去他们自己的特色。受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日本、韩国比中国还要“西化”,我们也很难看到日韩两国的执政者或学者表达出失去传统走向“西化”的担忧。

从鸦片战争以来,无论是顽固派的抵制还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都没能阻挡中国一直在“西化”,今天中国的法律制度、文化和法学研究比100多年前的清末变法时期更加“西化”。无论今天多少人主张“回归”传统或弘扬传统法律文化,用过么强有力的方式推行这一做法或想法,将来只会比今天更加“西化”。譬如《劳动合同法》,张五常先生指责这部法律“是从西方抄回来的”,但是我们都知道,以后只可能更好地贯彻并继续完善《劳动合同法》而非废止它,因为这部法律是我们的立法者从西方众多国家的劳动法中权衡、比较、鉴别之后指定的,并非“抄袭”。

那些极力主张“回归”传统或弘扬传统法律文化的学者,也忽略了另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他们眼中的传统法律文化有多少被普通民众所认可接受。传统中国文人士大夫确实有天下情怀、心系民生,但是他们却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把他们想象的(因为他们也不一定按照自己所设计的生活模式生活)生活模式通过宣教或强制施加于“白丁”,如孟子的“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思想,他们几乎就这样想当然地认为民众在这样的条件下就可以富足的生活了,而不知尊重“白丁”自己的选择。这就是典型的为民做主的传统(时至今日这一传统还在很多执政者和学者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也就是说我们所认为的传统法律文化并不一定根植于民众,不然,为何时至今日一直在大力宣传弘扬传统法律文化。如果传统法律文化以根植于民众,变成民众的生活方式,我们何须大张旗鼓的宣扬传统法律文化。越是大力宣扬传统法律文化,就越说明它并没有对传统或今天的中国民众产生多大的效应。以前没有,今天没有,以后对中国民众更不会有多大的效应。

当然这不代表我们不应该认真研究传统法律文化。这个问题涉及到个人自由,学者从事研究是本分和个人自由,民众如何对待传统法律文化使他们的个人自由。因为孔子早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能施加于别人,自己想要自由的生活也应该想到别人也想要自由的生活。

人与人之间的共性远远超过个性或差异,但是由于个性具有显性,而共性是隐性的,再加上个性的层叠累加,就显得这个世界的差异是巨大的。也因此,中西法律的差异就凸显出来(西方各国和地区法律的差异同样是明显的)。无论从共性还是个性的角度,我们都无须强调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性。以共性而言,中西的共性是根本性的;以个性而言,法律文化是每个个体创造层累叠加形成的,全球化使得个性突破国界,成为全球化中的个性,而非某一个国家所特有的个性。当然有人会反对,说现在的全球化就是“西化”,但是他们忘了,西方的文明也是全人类,(近现代之前)至少是西方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的民众共同创造的结晶。

文章来源:《山西化工》 网址: http://www.sxhgzz.cn/qikandaodu/2020/0914/477.html



上一篇:互联网对高校学子信仰造成负面影响的对策探索
下一篇:英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基于《当中国

山西化工投稿 | 山西化工编辑部| 山西化工版面费 | 山西化工论文发表 | 山西化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山西化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