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整体与个别梁漱溟对文化的思辨(9)

来源:山西化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七、余论:涵容歧异的文化“惰性” 从上面引述的各家言说看,关于文化是否可分有两种不同的视角,一是更多从人类文化着眼,一是侧重民族文化内部

七、余论:涵容歧异的文化“惰性”

从上面引述的各家言说看,关于文化是否可分有两种不同的视角,一是更多从人类文化着眼,一是侧重民族文化内部。胡适提出的有限可能说虽与梁漱溟的特色说针锋相对,其背后的参照系都是全人类,不过梁更偏向异而胡则相对强调同(常乃惪亦多看全人类,见解介乎于两者之间,故两皆批评)。张东荪的参照系则内置于各民族文化之中,故多见其内在的复杂(李石岑和汤用彤的立场与他相似)。梁漱溟在各家批评中唯一回应胡适,或也因为他们两人皆着意于全人类观照下的文化异同。* 此承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的李欣然博士提示,谨此致谢!

基于任一个体文化不成为世界文化便“根本不能存在”的理念,梁漱溟在五四后提出了中国先全盘西化而全世界再中国化这样充满想象的设想。在不少人眼中近于荒唐的文化轮转说背后,隐伏着世界文化的一元观。正是这样一种具有排他性的“世界文化”,引起了胡适的警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真有人试图让世界一元化,这种见解“可怕”的一面开始凸显出来,尤可见胡适的高瞻远瞩,尽管他也曾认为世界文化正在走向一元。此前主张中国人应“换脑”的张佛泉,后来就正面反对世界文化变成一元。他说:

今日世界的多元文化亦亟需一种得当的(不扰及个人和民族的“精神”自由的)法制间架之保证,以使各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它们的优点与特点,而不致被高压力过强的一种文化所粉碎,因而得免使世界文化趋于一元,归于绝对。* 张佛泉:《自由与人权》(1954年),《自由与权利:宪政的中国言说》,第475页。

如果中国人真像他此前建议的那样换成了“柏拉图《共和国》式的头脑”,是否还能维持其“民族的‘精神’自由”,张佛泉可能会另有所想。不过他此前已注意到,关于西化到“‘全盘’的主张,代表一种态度,一种要求,一种情调”,更多是“对调和中西论的有力反应”。* 张佛泉:《西化问题的尾声》,《自由与权利:宪政的中国言说》,第170页。 至少他自己和胡适,都是在这个层面对全盘西化论表示赞助。

胡适那时明确提出,“文化自有一种‘惰性’”,故主张全盘西化的人“不妨拼命走极端,文化的惰性自然会把我们拖向折衷调和上去”,最终形成“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 胡适:《〈独立评论〉一四二号编辑后记》(1935年3月),《胡适全集》第22册,第255-256页。 据罗荣渠师的看法,胡适的“文化惰性”理论是他那激进“文化革命观”的基础,也是他“坚持必须尽量承受西方文明的重要根由”。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在多种文化的冲突和竞争中,本文化的“惰性”会在接受异文化的进程中自我调整,自然形成一个不失本位的新文化,这“可说是一种颇有独到之见的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理论”。* 罗荣渠:《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代序)》,《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第17-18页。 换言之,那些相信文化“惰性”的人虽主张、提倡或赞助全盘西化,还真只是一种“态度”,因为他们意识到根本化不过去。* 这与那些真心诚意想要实现全盘西化的人,是有区别的。就此言,陈序经不接受胡适等人仅仅是“态度”上的赞助,的确看到了差别所在。

实则不论文化在学理上是否可分,从操作层面言,要采纳异文化就不能不分而化之,任何西化都只能是某种涵化。梁漱溟曾经追求的西化并不例外(他主张全盘承受西化而“根本改过”,是为了“批评的”重新拿出中国态度,皆有因接触而生变迁的意味),只是与胡适等人所向往的涵化不同而已。他后来多少意识到,文化不妨是一个整体,却需要开放以涵容歧异,使殊途可以同归。若从观时的角度观空,可以说文化从来就是混成的。人类的文化如此,民族的文化亦然。

·民国研究·

罗荣渠师曾考察了1919-1949年间中国思想界关于东西文化观、中国现代化、中国文化出路、以工还是以农立国问题的四次大论战,发现其间“各种折衷派观点,中体西用论也好,中西调和论也好,中国本位论也好,都一直受到责难和批判。但中国的现实思想生活却正是沿着折衷的道路在走着,具体的表现为不中不西,半中半西,亦中亦西,甚至是倒中不西”*罗荣渠:《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代序)》,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2-33页。。 这一观察深具启发性,而这一现象的背后,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众皆关注而又充满困惑的问题,即文化的可否分割与借鉴。

文章来源:《山西化工》 网址: http://www.sxhgzz.cn/qikandaodu/2021/0401/1033.html



上一篇:大数据视阈下山西统战新型智库建设研究
下一篇:中医与防疫近代公共卫生事件的地方应对以山西

山西化工投稿 | 山西化工编辑部| 山西化工版面费 | 山西化工论文发表 | 山西化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山西化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